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根据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 程标准(2011 年版)》和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(实验)》, 结合教学实际,制定本纲要。
一、德育特点
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,增 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。信息技术学科实 施德育主要通过对信息课程的教学,引导中小学生对信息可能产 生的后果进行预期分析,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、时效观念、共享 思维以及创造精神。
(一)规范性
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,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规范; 从教学设备的维护到教学纪律的维持,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, 遵守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,从而培养学生按章行事的良好行为习 惯。
(二)时效性
时间效应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。信息技术课程德育的重要 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,增强学生对信息 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,及时关注信息的最新动态和最 新进展,避免信息的过时和陈旧对德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。
(三)共享性
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、能量的根本区别。信息共享是 提高资源利用率,避免信息采集、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 重要手段。信息技术课程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,在合作中集思广 益,彼此分享,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。
(四)创造性
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,将界定问题、抽象特征、 建立模型、组织数据、形成方案的思维方法迁移并运用于日常生活 中,感知和应用前沿技术,在技术与思想的碰撞下,提高学生的创 新活力,养成缜密思考、勇于探索、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。
二、德育范畴
(一)网络道德
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,树立正确的荣辱观,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,不传播不良信息,不发表不负责任的网 络言论,不造谣、不传谣。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:诚信、安 全、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、互助。
(二)信息安全
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安全、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。 能够利用杀毒软件、防火墙等工具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,掌握完 备的密码设置常识,能够识别钓鱼网站等网络诈骗平台,不在网 络公众平台轻易泄露个人身份及财产等隐私信息。
(三)信息辨别
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,能够较为自如地对信息进行 辨别和分析,谨慎网上交友,避免上当受骗。自觉抵制淫秽、色情、 暴力、毒品、邪教等不良信息的侵害。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网上学习 活动、浏览信息以及休闲娱乐等活动,劳逸结合,科学规划和分配 个人时间,提高自我控制能力,避免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。
(四)科学精神
感受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,了解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 内涵,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,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 信息技术,引导学生努力探究学习,积极实践,注重解决实际问 题,努力尝试猜想、假设、推理、实践、验证、应用等科学探究 的方法,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正确面对各种失败 和挫折,磨练意志,锻炼能力,大胆质疑,勇于创新,在成功中 体验快乐,激发学习的兴趣,增强自信心。
三、实施建议
德育范畴 |
教学内容 |
活动建议 |
网络道德 |
小学: 1.计算机软件 2.信息获取 3.信息网络 4.信息交流 5.文字处理 6.图片处理 7.多媒体作品 制作 8.网页制作 |
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 规。通过案例分析,让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;在制 作各种作品时,要让学生有版权意识,下载使用网上的 图片、音频、视频资料时,注意合理、合法使用,并用 实例说明侵权的后果;在使用网络时,可以引用数字足 迹的例子,说明文明上网的重要性。理解自身良好的行 为规范对信息社会的影响。 |
信息安全 |
小学: 1.信息获取 2.信息网络 3.信息交流 |
引导学生从日常信息活动的实例中,通过亲身体验与理 性建构相结合,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,能够掌握 简单的信息保护方法。 |
网络辨别 |
小学: 1.信息获取 2.信息网络 3.信息交流 |
要注重应用现实案例的分析,让学生提高分辨信息的能 力,增强信息意识,内化信息伦理,使学生成为掌握信 息技术,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|
科学精神 |
小学: 1.硬件与数码 设备 2.多媒体作品 制作(音频、 视频、幻灯片、 动画等) 3.网页制作 4. 机器人 、 Scratch、3D 创 新 |
1.在硬件与数码设备教学时,注重体验式教学,可以通 过观看视频、参观科技馆、参观创新科技公司等方式, 让学生了解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,感受信息 技术对生活的影响。 2.在多媒体作品制作、网页制作的教学时,可以结合学 校特色、社区特点、节日节点、社会热点等选择相应的 主题,组织校园电子报刊大赛、网页设计比赛等各种创 作大赛(如:课程表、计划表、我的小小图书馆、动画制 作、视频创作等),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信息采集、加工、存储、发布的基本技能,注重创新。 3.通过小工程师、小创客活动,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, 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,参与教学机器人设计 编程、竞赛,参与 3D 创意设计,体验“造”物。 |
四、评价案例
案例一:阳光上网倡议活动 (小学)
(一)活动建议
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图片、音乐等资源,结合所学制作电子作 品,如电子报刊、电子杂志、电脑动画、网站等,作品中要注明 网络资源的出处或作者。学生填写老师预设好的网络调查问卷, 统计学生上网搜索、下载资源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,并将统计结 果展示给学生。学生小组交流在网络上搜索时遇到的这些问题, 以及如何处理是最恰当的。每个小组提出若干条意见和建议,然 后形成一个班级的阳光上网倡议书。
(二)评价建议
1.评价目标:文明上网,抵御侵害
2.评价方法:调查问卷、小组讨论记录单、倡议书
3.观测点
(1)学生是否能够辨别并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站与不良信息, 是否能够辨别虚假信息。
(2)学生是否了解知识产权的含义,了解如何尊重和保护 知识产权,尊重原作者的劳动成果和权益,如有必要可有偿使用 版权,能够向他人宣传知识产权的保护。
(3)学生能否合理地、有计划地使用计算机学习、娱乐, 不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中,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。
(4)学生能否在小组中积极交流讨论,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倡议,并且与其他小组互相补充,最终形成一份倡议书。
(二)评价建议
1 评价目标:崇尚科学
2 评价方法:调查问卷、作品展示、活动日志
3 观测点
(1)调查问卷:课程的选择和制定
是否体现了学生的真实意愿。算法设计、程序编写和运行的过程是否体现了团队的智慧和意志。
(2)程序作品展示要求:能否有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;是否体现出了较好地计算思维,较完美地将现实问题建模;是否体现了个性化设计;是否实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。
(3)活动日志:是否有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;设计的过程是否规范严谨;代码是否严谨有效;同学之间合作是否愉快; 是否体验到了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;是否有了不怕困难,积极进取的信心;是否养成了实事求是、科学严谨的工作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