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提出了2019年的34点工作要点,其中和小学关系较为紧密的我觉得有如下9点:
2.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
目标任务: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,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。
工作措施:推动各级人民政府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发放。研制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。
—-工资福利问题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,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,才是解决目前教育困境的基石。
3.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
目标任务: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,提升师生信息素养。
工作措施:实施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,深入开展“一师一优课、一课一名师”活动。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.0。召开中国慕课大会。出台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》。
—-在第3点就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重点提出,并明确指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,信息技术任重而道远。
4.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
目标任务: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。建立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、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工作措施:推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历史教材使用全覆盖。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(思想政治)教材一体化建设。研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传统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导纲要。落实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。继续开展“学宪法讲宪法”活动。
—-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继续开展“学宪法讲宪法”活动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学段。
6.促进学生身心健康
目标任务: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,加强考核和督导评估。强化近视防控工作责任制。
工作措施:扎实推进校园足球“八大体系”建设。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。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,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,
—-控制近视率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是现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。
7.大力加强劳动教育
目标任务: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,开展劳动教育情况考核、评估和督导。
工作措施: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,修订教育法将“劳”纳入教育方针。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,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、校园劳动、校外劳动、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。
—-劳动最光荣~~
8.强化家庭教育
目标任务:明确家长主体责任,发挥学校指导作用,健全家校合作机制,提高家庭教育水平。
工作措施:发挥家长学校、家长委员会、家长会等作用,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密切家校合作。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,研究制定家长、学校指导手册。启动家庭教育法立法研究与家校共育共治机制实践试点。
—-家庭教育立法研究,这个提法非常让人期待啊。要让家长知道,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。
9.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
目标任务:深化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改革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。
工作措施:加强督查督办,加快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长效机制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。
—-规范、管理、评估、督查,让校外培训机构能够成为学生课后的助力,而不是将学生变成盈利的工作。
30.营造教师安心、静心从教的环境
目标任务:减少各类检查评估事项,让教师静心从教、潜心育人。
工作措施:出台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的政策文件,明确地方责任,全面清理和规范针对教师的各类检查、考核、评比、填表及各类社会性事务,实行目录清单制度,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。
—-这一条最让人期待,热切盼望目录清单的公布,将社会性事务,统统赶出校园,还老师们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吧。
33.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
目标任务: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,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,强化直属单位党建和民办学校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、中小学校党建。
工作措施:制订《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要求(试行)》。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,着力加强信息化、精准化、规范化建设。
—-加强党建,向党中央看齐,这个是必须的。